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 | 肖望
编辑 | 杨布丁
出品 | 棱镜·腾讯小满工作室
“本来想理理财,挣点儿钱换个房子,结果现在已经亏掉一个卫生间,麻了。”在北京工作的90后姑娘李颖(化名)对作者吐槽道。
如今的李颖是一名铁杆银行存款爱好者。在经历了过去两年股票型基金的暴跌行情后,她把大部分钱都买了银行大额存单。
余额宝唤醒了李颖的理财意识,她从最初工资都放银行活期,到追逐高收益理财,先后购买过P2P、互联网存款、股票型基金等产品。曾经她对理财的收益预期达15%-20%,如今,她为银行存款利率下调的几个基点揪心不已。
李颖的经历,正是过去十多年间绝大多数中国居民理财的缩影。随着监管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消除监管套利,打破刚性兑付,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开始深入人心。兜兜转转,存款又成为居民理财最青睐的产品。
但伴随银行存款利率不断下行,居民理财已无处可逃。
存钱还要托关系
“通知存款已死。”5月16日,有投资者感叹。
此前,包括平安银行、桂林银行、东营银行等在内的多家银行发布公告称,自5月15日起调降协定存款及通知存款利率。据央视新闻,根据利率自律机制要求,国有银行加点不能超过10个基点,其他金融机构加点不超过20个基点。同时,停办自动滚存的通知存款,即需要用户手动操作。
此次调整后,有银行通知存款利率从2.1%降至1.55%。尽管协定存款、通知存款并不是银行的主流存款产品,但作者了解到,由于其利率高于一年期定期存款,且期限灵活,受到部分希望提升闲置资金收益的用户欢迎。
据作者测算,假设一位投资者有10万元,原本存1个月可以有175元利息收入(通知存款利率2.1%),此次调整后每个月利息将减少45.8元(利率1.55%),如果忘了操作存入,利息就只有25元(活期利率0.3%),较此前减少150元。有投资者称,此次调整后,通知存款从“天使”变成了“折翼的天使”。
某华南地区城商行行长张雷(化名)对作者表示,上述银行调降协定存款、通知存款利率,既是响应利率自律机制的要求,也有银行调降负债成本的考量。当前不少银行根本不缺存款,但面临着贷款需求不足的困扰,需要适当管控负债成本和规模。
作者梳理,2022年以来,银行业调降存款利率动作密集。先是去年4月和9月,国有大行主动下调存款利率,其他银行陆续跟进调整;今年4月份以来,山东、陕西、广东、河南等多地中小银行相继调整定期存款利率;5月5日,渤海、浙商、恒丰三家股份行跟进“补降”。
拉长时间看,存款利率下行更为显著。以工行为例,其1年期整存整取利率从2014年时的3%下调至当前的1.65%,10万元存1年的利息从3000元减少至1650元,少了1350元。5年期整存整取利率从2014年时的4.25%下调至当前的2.65%。
随着越来越多人将存款作为主要理财渠道,近一年多以来,存款利率的每一轮调降在社交媒体上都会引发热议。央行统计显示,去年全年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而今年一季度住户存款已增加9.9万亿元,达到去年全年存款增加量的55%。
豆瓣“用利息生活/储蓄”小组聚集了超过10万名以银行存款为主要投资渠道的用户。有成员感叹,“存款利率全面下调速度太快了,想要靠利息生活遥遥无期”,引发共鸣。
张雷告诉作者,尽管银行业存款利率都在调降,但一些民营银行、地方中小银行的存款利率仍有相对吸引力,有银行对一些利率较高的存款产品实行“白名单制”。不少亲朋好友托关系想要加入白名单,以买到较高利率的存款产品。
另一方面,多家银行在业绩会上提到要进一步压降存款付息率。邮储银行副行长在年度业绩会上就表示,压降付息成本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将通过预算、绩效考核等手段,把压降付息成本的压力层层传导到最后一公里。年报显示,存款在邮储银行总负债中占比达96%,规模达12.71万亿元。付息成本每压降1个基点,就有望为该行贡献利润12.71亿元。
“踩过众多坑后的自然选择”
“利率3.5%的大额存单,搁前几年我看都不看,现在简直太香了。”李颖告诉作者,她庆幸去年买了40万元的大额存单,前些天她想再存一笔时,发现利率已经降至3.1%。
促使李颖转向银行存款的直接原因,是其前两年购买的多只爆款基金严重亏损。最多时她在基金里一共投了15万之多,目前持仓亏到只剩7万多元。
由于工作原因,李颖还曾接触并买过P2P产品,期间产品收益率高达13%,甚至不乏有平台给出过高达20%的收益率。
但高收益背后,P2P平台存在非法集资、高利贷、暴力催收、诈骗等多重风险问题。金融监管部门开始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专项整治,P2P行业在2018年6月开始大面积暴露风险,于2019年被大规模清退。
P2P平台之后,投资者对银行背景产品青睐有加。2018年起,一些缺存款的民营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等开始与互联网理财平台合作,推出互联网存款产品。这些产品有多种期限选择,且利率诱人。但由于互联网存款突破地方法人银行经营的地域限制,且存在部分高风险银行激进扩张等风险,这一类型产品在2020年末被监管叫停。
这一时期,还有资金饥渴的房地产公司借道第三方财富公司或信托等融资,年化8%-10%的高收益同样吸引了大批投资者。但这些地产公司的理财产品从2021年下半年也纷纷出现兑付危机。据作者不完全统计,出现风险的理财规模超过900亿元。
在P2P、第三方理财、基金等产品红火之际,银行理财一直受到保守、稳健型投资者喜爱,规模稳健增长。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2 年底,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7.65万亿元。
某股份行西北某支行行长郑铭(化名)对作者表示,在前些年的工作中,许多客户根本分不清理财和存款,由于银行理财收益较高以及隐性刚兑等优势,备受投资者喜爱,“那时候根本没什么人买存款”。
2018年4月,金融监管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下称《资管新规》)。资管新规统一同类资产管理产品监管标准,推动资管产品净值化管理,明确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并安排了过渡期。
2022年是《资管新规》正式全面施行的第一年,投资者开始真切地感受到,银行理财不再承诺收益率,不再保本。去年3月,受股票市场波动影响,理财产品出现一波“破净潮”。而到了11月,受债券市场罕见下跌,银行理财出现更大规模破净潮,有产品4天亏光2个月的收益,各大银行的理财收益都在回撤。
郑铭介绍,当时许多客户将理财全部赎回转入存款。如今这两年,她明显感受到拉存款的压力小了很多。尽管现在利息更低,但存款的用户却更多了。
资深理财用户李然总结说,居民理财方式转向银行存款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踩过众多坑后的自然选择。
“哪怕存款利率跌到2%,我还是会把主要资金都放到存款里,只有这个保本保收益。”李颖告诉作者。如今的她,厌恶一切可能带来本金损失的风险。
从买存款到买银行股
如今,不断下行的存款利率,正在重构居民资产配置。
某不愿具名的资深金融市场专家对作者表示,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上升,会增加储蓄并且更注重安全性,主要选择的产品包括银行存款、保险产品、感觉较安全的理财和高信用等级的债券等。而这一举动会导致无风险利率进一步下降,因为大部分人都要配置安全的资产,但市场供给有限,资产回报率自然还会下降。
高流动性、高收益和安全性是理财的不可能三角。一些投资者决定牺牲流动性,以锁定中长期收益。
作者了解到,近期3.5%的增额终身寿险以及保底利率为3%的万能账户在高净值客户中流行,千万元乃至亿元级别保单时有出现。行业统计显示,今年前2个月行业总保费达1.1万亿元,以储蓄功能为主的传统寿险业务做出主要贡献。
买大额存单、定期存款的用户也多了起来。农业银行数据显示,在2022年4月、9月两次主动下调存款利率的背景下,存款付息率却上升了9个基点,即受存款定期化趋势影响。
李颖告诉作者,以前买理财最长不超过半年,但如今,自己几乎不太考虑流动性。一个主要变化是,她短期内不再考虑买房了。由于未来收入预期不稳定,她在生活里也更加精打细算,以前花盆都要买日本进口的,如今开始买拼多多7元10件的塑料盆。
理财跑不赢贷款利率,还有人选择提前还贷。李然告诉作者,如今收益超过5%且风险较低的理财产品已经无处可寻,手头的闲钱不如提前还贷,不再为银行打工。
多家银行年报提到,居民住房提前还款量明显上升。民生银行披露,其2022年全年投放个人住房贷款700.27亿元,同时期内办理提前还款714.22亿元,提前还款之汹涌可见一斑。
近期银行股的暴涨行情也与存款利率下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信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剑指出,在银行股跌至过度低估时,股息率相当诱人,吸引追求绝对收益的资金买入,从而完成股价筑底。在银行股已经上涨半年的情况下,近期又一次因为资金追逐高股息而上涨。
作者统计,经过前期大涨近期调整后,北京银行、农业银行、上海银行、工商银行等多家银行股的股息率(分红股息与股票价格的比例,是衡量投资价值的重要指标)仍超过6%,相较银行理财、银行存款非常诱人。
在李然看来,大部分投资者是偏保守的,理财目的就是想跑赢通胀。现阶段没有看到明显企稳的积极信号前,大多数投资者不会贸然增加高风险的股票、基金等权益类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