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格隆汇
6月16日,2023年格隆汇中期策略峰会《新时代·新科技·新变革》在深圳隆重举行,在主题为”数字经济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数字经济圆桌会议上,香港航天科技集团副总裁兼技术总监胡明远博士表示:2020年是卫星互联网正式开启的元年。
胡明远博士进一步指出,随着目前卫星和火箭发射技术的不断完善、政策全面向好、下游应用需求的飞速提升的背景下,未来十年将是全球卫星互联网逐步部署全面建成的阶段,也将是商业卫星的黄金发展阶段。
事实上,近几年来,全球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及民营企业正在争先布局卫星互联网事业,尤其如美国亚马逊、SpaceX公司,OneWeb及中国星网”GW”等公司为代表,布局动作之大,推进速度之快,让人震惊。
一切迹象都在证明,当前全球已然在加速进入以卫星互联网建设为代表的新一轮太空竞赛热潮。
热潮之下,大量如香港航天科技这样的民营商业卫星行业新秀也纷纷脱颖而出,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
一、卫星互联网,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基建
在圆桌会上,胡明远博士通过”卫星互联网”、”万物互联”、”空天地一体化”、”智慧应用”、”殊途同归”等几组关键词,为大家形象描绘和解释了当前中国及海外国家的商业卫星行业发展态势和行业竞争格局。
所谓卫星互联网,即基于卫星通信的互联网,通过发射一定数量的卫星形成规模组网,从而形成能够辐射全球的、向地面和空中终端提供宽带互联网接入等实时信息处理的大卫星系统。
按照功能用途划分,卫星可分为通信卫星、导航卫星和遥感卫星三大类,其中,通信卫星是占比最大也是价值量最多的主流应用领域。
由于现有的地面基站通信网络对山区、沙漠、海洋、天空等人际活动稀少的地方覆盖严重不足,而近年来来虚拟现实、自动驾驶、物联网等新产业的爆发增长也对通信容量、通信延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所以联合了从天基、空基、地基甚至车基、海基等通信设备的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技术在新时代需求下应运而生。而具备广覆盖、低延时、宽带化、低成本等优异特点的卫星互联网,正是这个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卫星互联网示意图)
在技术层面,随着液体火箭、可回收火箭技术、一箭多星等技术逐渐发展起来,卫星设备硬件越来越精良,火箭发射及商业卫星制造成本得以飞速降低,很多国家的巨头企业都在这几年加快了太空部署的进度。
而对于国内星网发射的大规模进程来看,胡明远博士认为,2023年开始全面启动,2024年将有望实现大规模发射,这样的趋势将是非常明显的。
事实上,在应用需求层面,我们也看到了,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卫星互联网也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比如智能驾驶技术。
尽管目前各个车企巨头在无人驾驶的技术路径有所不同,但关键前提条件之一无不都是需要极高精度的定位技术,目前通用的方式是融合卫星导航、惯性导航、环境特性匹配技术,三者相互取长补短,最终实现高精度的定位。
尤其是在偏远山区、农村等地面基站网络覆盖较弱的地区,卫星导航更是汽车安全驾驶的重要条件。
卫星互联网的重要作用当然还远不止于此。
还有比如航空、物流运输、农业、气象、海洋、资源、环保、城市综合管理、防灾减灾、应急搜救等很多方面,卫星互联网的”通导遥”功能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近ChatGPT大语言模型掀起AI大风暴,更加智能化的社会进一步向我们走来。
实际上,在人类想要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互通并且拥有足够好体验的AI世界中,不仅需有大语言模型,还要有大影像模型、大视频模型等其他应用。而这一切,都是要以足够多的数据和足够高速的通信作为核心基础。在这方面,卫星互联网的”通导遥”功能更是不可或缺。
简单如查询天气、查看外卖快递实时位置、旅游出行等生活中最基础的需求,都离不开它。
这也是为什么胡明远博士认为,无论是目前各行业巨头在推进卫星互联网,还是做AI模型,最终大家都是殊途同归走最后几公里,发展更加智能的智慧应用与服务,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
二、卫星组网竞赛开启,全球巨头争先布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下游应用需求端的不断丰富,卫星”通导遥”能力逐渐展现出了越来越巨大的应用价值,也开始被全球国家重视和大量发展。
同时 ,由于在国际上规则上,卫星轨道和通信频谱都是不可再生的”坑资源”,而且是”先占永得”,也就是谁先占用了位置,谁就一直拥有该位置的使用权,因此具有极其珍贵的战略价值。
据《中国航天》数据披露,当前地球静止轨道(GEO)上90%的C和Ku频段已被少数国家的运营商垄断控制,而Ka频段正在进入白热化的争夺状态。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争先向国际电信联盟(ITU)申报使用卫星通信频段资源,据披露,目前全球累计已有超过6万颗卫星完成申报,接近近地轨道空间所能容纳卫星数量的上限。
在企业层面,主要巨头包括美国SpaceX旗下的Starlink(“星链”),亚马逊的Kuiper、波音公司的Boeing,英国的OneWeb等,卫星数量规模都在几千颗以上。
其中,以”星链”正是SpaceX公司于2015年所提出的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也是全球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卫星星座项目。该项目共规划两代三期,总规模多达4.2万颗卫星。据报道,目前一期已经累计发射超过4千颗卫星,并在实际使用中,产生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同时,”星链”得益于技术的不断突破,成功实现卫星制造规模化,尤其是火箭的回收重复使用技术,降本增效显著,让其在卫星发射竞赛遥遥领先全球。
正是这样的”超级鲶鱼”效应,近几年的全球国家也显著加快了自身卫星发射的进度。
2020年4月,我国正式将卫星互联网作为网络基础设施纳入”新基建”范围,同年9月,中国以”GW”公司名义向ITU提交星座频谱申请,计划发射卫星规模12992颗。
所以在近几年,我国的航天发射频率一直在持续提速,并不断打破历史记录,2022 年中国航天发射 64 次,世界排名第二,成为全球太空竞赛中的重要参与者。
在另一方面,根据规则,卫星频轨资源在申报后7年内必须发射卫星启用所申报的资源,否则自动失效,9年内必须投放申报卫星总数的10%,12年内必须投放申报卫星总数的50%,14年内完成全部投放。
这就导致了在几年前已大量申报的资源如今逐渐到了执行发射的窗口期。
而庞大而迫切的卫星发射需求,以及政策面上的明确支持,也为全球的民营企业参与卫星制造及发射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数据,2021年全球卫星产业收入约为279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9万亿元,2021年全球卫星制造及发射服务业合计占比6.9%,地面设备占比50.8%,卫星运营服务占42.2%。预测2022-2030年全球卫星互联网市场CAGR为18.2%。
通过测算,到2025年,仅卫星制造和发射服务的市场规模就超过2700亿元。
香港航天科技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机遇下应运而生的参与者之一。
三、大动作频频,加速推进商业卫星事业
近两年来,香港航天科技在国内外商业卫星事业上的大动作越来越多,布局脉络也越来越清晰。
6月15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携带41颗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创造中国航天单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记录。
在这41颗卫星中,就包含了香港航天科技的””金紫荆卫星三十七号”及”金紫荆卫星三十八号”两颗卫星。
这两颗卫星均为轻小型高分辨光学遥感卫星,专用于农业、气象、海洋、资源、环保、城市建设以及科学试验等领域。目前,”金紫荆星座”项目所收集的卫星遥感数据已在不同城市的多个项目中得到应用。
根据香港航天科技的对”金紫荊”星座项目的实施规划,今年内要完成25颗卫星制造和发射任务,包括金紫荊系列下的智慧城市星座、农业星座、碳中和星座和物联通信星座等。在明后年,还要分别增加发射30颗、50颗。
目前集团已成功发射12颗”金紫荆星座”项目卫星,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卫星发射并组网成功的民营航天企业。
这背后,与其近年来不断打造并完善自身卫星从制造、发射到遥感测控全产业流程基地项目的努力分不开。
在卫星制造和发射端,目前其位于香港将军澳的、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年产能200颗卫星的香港卫星制造中心已经在紧锣密鼓建设中,预计年内将建成并投产。
同时,集团此前也与加拿大一家商业航天企业(C6 LAUNCH)订立了谅解备忘录,将在卫星制造、卫星组件、卫星发射服务及卫星发射设施等领域展开合作。内外合力之下,卫星制造和发射端的问题将得到非常好解决。
在卫星的订单和需求端,香港航天科技也很早就相继与阿联酋、亚太空间合作组织(APSCO)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备忘录,并与意大利卫星公司等国际企业签署卫星制造订单项目,还与美国一家专业的全球卫星通讯服务商RBC Signals订立地面站网络协议为全球近30个国提供覆盖全球的的卫星网络。由此集团掌握了非常丰富的订单和客户资源,解决了需求端的问题。
有了这些贯穿从生产到需求端的业务链路,可以说,香港航天科技已经成构造起了较为完整的商业闭环体系。
只要再继续在发射端上加大能力,那么其大量的在手卫星订单将可以得到快速转化,进而实现业务规模收入的提升。
接下来,其还会有着怎样的大动作,令人期待。
四、结语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于全球国家来说都是一次信息技术的盛宴,但同时,只有那些真正拥有核心技术的国家或企业,才能真正享受到最多的时代红利。
在其中,卫星互联网作为数字经济时代下的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更是群雄逐鹿的焦点领域之一。
如今全球商业卫星事业发展如火如荼,很多国家及巨头企业都已经下场在这一个领域里竭力跑马圈地。香港航天科技作为来自中国的民营商业卫星企业,尽管目前力量相比其他国际巨头还有很大差距,但它一直在不断努力成长壮大,并争取在这一波全球浪潮中发出属于中国民营企业的声音。
这样的企业,值得我们多一份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