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张靖超 北京报道
《闪电侠》或许是2023年6月份最“惨”的一部电影。据外媒报道,该片成本近3亿美元。但上映两周后,全球票房依然没能突破3亿美元;在中国内地,其票房仅有1.76亿元,排片占比目前已滑落至5%以下。按照“票房大于等于三倍于成本才能回本”的行业规律来衡量,《闪电侠》可谓惨败。
导致《闪电侠》票房惨淡的原因并非该片的内容质量不过关。事实上,无论国内的豆瓣还是国外的IMDb,给出的分数都在7分以上,表明这是一部相对上乘的作品。
《中国经营报》记者查阅了大量DC(Detective Comics,即侦探漫画)电影方面的资料,并采访了多位院线人士,获知原因如下:第一,“闪电侠”作为DC中一个二线角色,本身就缺乏如“超人”“蝙蝠侠”等一线角色的影响力;第二,《闪电侠》作为十年前规划的DC电影宇宙中的一部作品,但作为DC影业的实际掌控者,华纳兄弟对于DC电影宇宙的打造比较失败,特别是主创团队的不稳定使作品风格乃至剧情逻辑混乱;第三,相比另一超级英雄(以下简称“超英”)IP漫威,DC在过去十年的产量较少,难以对许多影迷、DC粉丝和广大路人观众形成黏性;第四,该片上映前已传出《闪电侠》之后华纳兄弟将重启DC电影宇宙,因此在部分观众心里留下该片与重启后的DC电影宇宙没有较强剧情关联的标签;第五,影片“闪电侠”一角的饰演者埃兹拉·米勒在影片上映前不断被曝出的暴力袭击、入室盗窃等丑闻影响了票房表现;第六,超级英雄(以下简称“超英”)题材电影正进入审美疲劳带来的衰退期;第七,《闪电侠》上映所处的暑期档,竞争力较强的影片数量多且上映密集,竞争压力较大。
欲在漫威之外另辟蹊径
对于《闪电侠》的票房失利,不得不提到DC电影宇宙。
DC与漫威是美国两大漫画巨头,且都创立了各自的超级英雄体系,如“超人”“蝙蝠侠”“神奇女侠”“小丑”“闪电侠”等人物IP均出自DC。1969年,DC被华纳兄弟收购。
公开资料显示,在与漫威的竞争中,DC大部分时间里处于上风,特别是漫威在上世纪为了生存不得不将旗下的“X战警”“蜘蛛侠”等知名IP卖给20世纪福克斯、索尼。2008年,漫威将“身家性命”押注在二线角色“钢铁侠”上,推出后者的单体电影,最终大获成功。但这也从侧面体现出漫威在此前的窘境。
相比之下,DC则衣食无忧。同样是在2008年,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蝙蝠侠三部曲”第二部《蝙蝠侠:黑暗骑士》上映,在商业和艺术性上都得到了很高赞誉,还把此前并不如“蝙蝠侠”IP火爆的“小丑”推到聚光灯下,光环一度超过了真正的主角。
但形势很快发生逆转。漫威在2010年趁热打铁,并保质保量地安排了续集,并在随后的2011年推出了《雷神》和《美国队长》。2012年,漫威又推出了将英雄们的联动更为紧密的《复仇者联盟》,一举斩获15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此后漫威的超英电影几乎没有缺席过任何一年的大银幕。
在此背景下,DC电影宇宙开始匆忙上马。为了有别于漫威电影宇宙突出轻松娱乐的特点,华纳兄弟选择作者艺术风格和商业结合的道路,让《斯巴达三百勇士》的导演扎克·施耐德来负责最初的DC电影宇宙,以期后者成为华纳兄弟的“凯文·费奇”(凯文·费奇为漫威影业总裁,一手策划了漫威电影宇宙)。此外,记者还注意到,在最初的《超人:钢铁之躯》《蝙蝠侠大战超人》等几部影片中,克里斯托弗·诺兰还担任了制片人。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好莱坞,制片人的话语权往往要高于导演,特别是每年的奥斯卡奖还要颁发“最佳制片人奖”。
最初几部影片选择在北美最具影响力的超英IP“超人”和“蝙蝠侠”,主创团队又青睐于有成功经验且较为熟悉的导演,可以看出,彼时的华纳兄弟对于开启DC电影宇宙的态度是较为谨慎的。
而DC电影宇宙从第一部开始就备受争议。扎克·施耐德在《超人:钢铁之躯》中️就展现出了偏严肃和价值探讨的风格,该影片在豆瓣和IMDb上的评分分别为7.3和7.0,但这种风格却很难得到多数路人观众的喜爱,加上该片近两个半小时的时长,也难以得到院线更多的排片,最终2.8亿美元的成本投入仅获得6.8亿美元的票房。
而在接下来的《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中,暗黑、严肃的风格延续了下来,虽然专业影评人的口碑较好,2.5亿美元的投资最终换来8.73亿美元的票房,且投资回报比有所提升,但却并未达到华纳兄弟此前设定的10亿美元的目标。以扎克·施耐德为代表的主创团队与华纳兄弟高层之间的裂痕自此出现,在今后的日子里越来越大,最终分道扬镳。
既不“漫威”更不“DC”
DC诞生之初就以悬疑、严肃的风格著称,特别是在“蝙蝠侠”这一角色上体现得最为明显。这也是DC体系下的超级英雄与漫威相比最突出的一个特点。
但在近年来的大银幕上,漫威超英电影突出轻松、娱乐、搞怪、刺激、节奏较快的特点,更受观众欢迎,在过去十多年的时间里,吸引了许多路人观众。
“大部分观众来电影院其实是为了放松、为了爽的。如果要处处留意暗示和细节,而且画面色调还偏暗,对于很多观众来说,可能会有些‘累’。特别是这些观众里,还有很多不了解DC的,甚至以为钢铁侠和蝙蝠侠是一个体系下的超级英雄。还有一个点就是,扎克·施耐德拍的片子时长都很长,这让院线排片就很为难,一方面是院线一天排不了几部,另一方面又有多少观众想在看电影前滴水不进、看电影时憋着膀胱。”国内一家院线公司的人士这样告诉记者,“不能说扎克·施耐德的选择不对,因为他的作品其实评分都不低,但这条道路确实比漫威选择的要艰难。”
但华纳兄弟显然更重视商业回报。记者在华纳兄弟2010年~2022年的财报中,多次看到华纳兄弟强调:“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为我们的网络投资内容,以建立收视率、优化分销收入、获取广告销售额、并创建或重新定位品牌渠道和业务,使这些渠道和业务能够保持长期增长,并占据具有强大消费者吸引力的内容市场。”
于是在关键的《正义联盟》中,华纳兄弟一改往日对扎克·施耐德的充分放权,采用好莱坞较为传统的“制片人干预”方式。据多家外媒报道,华纳兄弟任命了两位制片人来监督扎克·施耐德,以期避免影片再次陷入暗黑、严肃的风格,并命令该片最终剪辑时长要在两小时内。
但一部两小时的电影要交代六位超级英雄的剧情,特别是“海王”“钢骨”“闪电侠”三个角色在当时还没独立的电影,这大幅增加了剪辑的难度。
据多家外媒报道和扎克·施耐德在访谈节目中透露的内容,扎克·施耐德曾与华纳兄弟的多次交涉,前者不断妥协,影片从最初的5小时减少到3.5小时,而后减至3小时,但依然未能让出品方满意。最终在2017年5月,扎克·施耐德辞去了DC项目中的职位。
华纳兄弟从漫威挖来韦登进行补拍和剪辑,但最终交出的《正义联盟》豆瓣和IMDb评分都为6.3,这部投资超3亿美元的影片,票房却仅有6.57亿美元。
但这一风波并未因扎克·施耐德的离去而结束。在此之后,“钢骨”“神奇女侠”等角色的饰演者在访谈节目中表示与韦登合作并不愉快,主创团队中的许多人也陆续离开。同时,由于此前扎克·施耐德还对DC电影宇宙中的其他作品进行了规划,但在他离去后,华纳兄弟也并未给出全新的规划和清晰的定位,且华纳兄弟高层出现变动,相关主创团队也频繁流动,于是如《自杀小队》《猛禽小队和哈莉·奎茵》等DC电影宇宙的作品都出现了类似院线版《正义联盟》的问题:风格上想抛弃暗黑与严肃、又未完全抛弃,但又不完全是如漫威那样轻松娱乐的基调。在《闪电侠》上映时的2023年6月,距离扎克·施耐德离开已有6年时间,但在《闪电侠》的叙事、动作等方面依然保留了大量扎克·施耐德曾经的设定。
10年之后,超英“暮年”
时间来到2023年,距离DC电影宇宙推出第一部作品《超人:钢铁之躯》正好十年。站在十年这个节点,超英题材电影、DC电影宇宙都已发生变化。
从DC电影宇宙来看,在扎克·施耐德时代,“超人”和“蝙蝠侠”的饰演者都宣布退出。在2022年,华纳兄弟正式敲定,将曾执导漫威电影宇宙中“银河护卫队”系列及《雷神3》的导演詹姆斯·古恩作为DC电影宇宙的掌舵者,DC电影宇宙从《闪电侠》后正式重启。
但此时的超英题材电影在市场上的票房号召力已无法与2020年之前相提并论,这从漫威2021年~2023年的多部作品的票房表现和口碑上就可见一斑。
在2019年《复仇者联盟4》和《蜘蛛侠2:英雄远征》上映后,漫威电影宇宙进入第四阶段,这一阶段的电影从2021年的《黑寡妇》开始,到2023年《蚁人3:量子狂潮》,在票房表现上,除《蜘蛛侠3》外,没有一部电影突破10亿美元,口碑方面,除《蜘蛛侠3》外,其余作品的IMDb和豆瓣评分都在6分上下,个别叫座的影片也在中国和海外出现了明显的口碑分化。
“其实过去这几年里,超英电影在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疲软,比如漫威在第四阶段的多部作品口碑都较差,但DC却没能趁此时机赶超。其次就是,此前漫威宇宙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其制片人制度,在该制度下,可以避免因导演不同而使成片效果差别过大。但这样的模式也让每部电影的剧情套路和风格模式雷同,观众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上述院线人士告诉记者,“过去超级英雄电影,特别是漫威的电影胜在剧情内容和特效,但过去的四年时间里,其讲故事的能力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退步。同时,中国电影工业也在进步,例如2023年春节档上映的《流浪地球2》其实也证明,中国的电影特效制作也有一定的竞争力。综合来看,漫威电影乃至好莱坞的优势代差已有所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