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现在手机在我们生活中已经非常普及了,很多人对手机也有着较高的依赖程度,甚至手机不离手,下面大家就和腾阅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86.1%受访者会漫无目的刷手机。
86.1%受访者会漫无目的刷手机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变得越来越便捷。但源源不断的碎片化信息,也让很多人身心疲惫。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50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6.1%的受访者会漫无目的地刷手机。无节制刷短视频、过度关注“热搜”、过量浏览娱乐信息是普遍的不良媒介使用习惯。养成良好媒介使用习惯,67.6%的受访者希望学习辨别和筛选可靠、有价值的信息来源。
95后李琦在北京某传媒公司上班,空余时间基本被小红书和微信占用了。“我之前很少刷短视频,现在各大平台都开始有短视频了,经常突然冒出来一个,吸引我不停地刷,三四十分钟一下子就过去了。”
日常生活中,86.1%的受访者会漫无目的地刷手机,其中37.3%的受访者经常会。
“很多时候打开软件是为了检索一些东西,但不知不觉就被主页推给我的其他东西吸引过去了,往往刷了10多分钟才意识到。”李琦说。
赵九霓是天津某高校英美文学与文化方向的在读研究生。她觉得,漫无目的刷手机非常浪费时间,“我只有在很无聊时才会刷手机”。
调查显示,短视频分享平台(73.6%)、即时通讯应用(55.6%)、社交媒体(46.8%)占用受访者的时间最多。
赵九霓很少浏览社交软件,“一般就是打开朋友圈,有多少内容刷多长时间,如果没有更新就关掉了。偶尔我也会刷一下B站,但基本都是有目的的,比如要吃饭了,不想闲着,就会去B站点开一个纪录片。”
重庆某公司80后技术开发人员吴荣感觉,生活中碎片化的时间特别多,她经常利用这些时间刷短视频和购物平台,“我比较关注一些大的带货主播,经常看直播购物,还喜欢国学,会在一些小程序上听相关课程。”
受访者觉得占用时间多的平台还有:在线购物平台(41.7%)、中视频分享平台(34.0%)、长视频分享平台(33.6%)、音乐/音频平台(22.3%)、游戏平台(21.5%)、新闻资讯平台(16.1%)、在线学习平台(12.7%)、问答互动平台(11.7%)等。
重庆影视行业的00后杨鹏喜欢浏览绘画软件,在上面可以学习构图、色彩搭配,还可以收集壁纸。他还经常上B站看一些和艺术家有关的纪录片,或者登录专业的短视频平台,看看大家在拍什么。
赵九霓经常浏览各大文献平台,每天空闲时间的四分之一会花在上面,期中或者期末要写论文时,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会花在上面。“网络信息对于我来说过于碎片化了,即便是在线课程,也只是某个片段或者某一部分,所以看得比较少。”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葆华说,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人们生活活动的主要平台,人们的社交、消费、娱乐、展演、知识获取等,都围绕移动互联网展开。
59.3%受访者觉得自己是不良媒介使用习惯的受害者
李琦感觉自己经常会无效浏览,在看各种八卦和热搜上花费很多时间。“原来我没有这样的习惯,后来发现同事都在聊热搜,才开始翻热搜想要跟上大家的节奏。”
大家有哪些媒介使用习惯?调查显示,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无节制刷短视频(54.9%)、过度关注“热搜”(43.4%)、过量浏览娱乐信息(42.0%)。
“我看纪录片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本来中午吃饭只需要20分钟,但是因为纪录片时长一个小时,我就会一气儿看完,耽误了后面的学习进程。”赵九霓认为,视频的吸引力很大,喜欢刷视频的话,一眨眼儿刷几十分钟的情况很常见,但可能没什么收获。
受访者的其他媒介使用习惯还有:在朋友圈刷屏(28.8%)、评论发言随意无顾忌(25.2%)、不核实信源转发信息(19.8%)、发布大量自拍(10.5%),只有9.7%的受访者表示以上习惯都没有。
“一些年轻人因为害怕错失重要信息而不断‘下拉’刷新,手机不离手,这是一种信息错失焦虑。”周葆华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年轻人越害怕错失,越会保持在线,而越在线,越害怕失去,最后就是“永久在线,永久连接”。
“有时候盯手机屏幕久了,眼睛很酸很疼,可是因为沉浸其中,根本停不下来。不仅伤眼睛,还影响作息,晚上睡得晚,早上起来拿起手机又开始刷,很快半个小时就过去了。”李琦坦言,自己心理上感觉很不好,会有一种浪费时间的罪恶感,感觉一天是从失控开始的。
调查中,59.3%的受访者觉得自己是不良媒介使用习惯的受害者。42.2%的受访者表示,现在的媒介使用习惯,使自己难以专注,越来越八卦了;41.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会习惯性从众,不会独立思考了;40.2%的受访者觉得线下社交或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了;35.9%的受访者觉得这样导致信息单一、认知狭隘;35.4%的受访者感觉读书越来越少了;32.8%的受访者认为会视力下降,引发眼部疾病;31.3%的受访者觉得自己不冷静,容易被“带节奏”。
李琦觉得,时常刷手机窥探别人的生活,也不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虽然知道别人在社交媒体上发的都是美好的一面,我还是会情不自禁地自怨自艾,为什么自己的生活不如别人。”
“天天盯着谁又吵架了、哪个明星又离婚了这些与己无关的事,容易被琐碎的负面信息淹没,承受能力会变差,人也会变得焦虑、自我怀疑、暴躁、敏感、不自信,最终身体也会出现问题。”吴荣说,还是应该多看一些有用的知识,把格局打开,有自己的主见,这样负面信息自然而然会被清理掉,留下的都是清澈的、会滋养生命的东西。
此外,对于媒介使用习惯造成的影响,27.0%的受访者表示因为无节制刷信息,经常熬夜,23.4%的受访者担心会泄露隐私信息,18.9%的受访者觉得自己因此缺少锻炼。
“眼睛疼、脑袋疼,看太久了脑袋就有比较混沌的感觉。”杨鹏表示,“我时常会感觉只要有网络就可以了,其实这样是不对的,会脱离现实,很多东西还是要在现实生活中体验。”杨鹏还提醒爱发照片的人,有些品牌的手机,相册照片会带有位置信息,容易泄露隐私,最好把相关功能关掉。
67.6%受访者建议学习辨别和筛选可靠、有价值的信息来源
吴荣认为,网上发言要谨慎,发表意见的时候也要留有余地,因为很多网络事件都会反转,要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理性发表言论。
养成良好的网络媒介使用习惯,67.6%的受访者建议学习辨别和筛选可靠、有价值的信息来源,建立整体知识架构;65.4%的受访者建议不盲目追随和传播极端言论和虚假信息,提升对公共事件的判断力;50.5%的受访者建议设定合理的媒介使用时间和限制,定期休息和断网;46.8%的受访者建议维护个人隐私,提高信息安全意识;39.6%的受访者建议适当了解媒体内容分发机制,避免掉入消费主义陷阱;28.5%的受访者希望保持身心健康,多参与线下社交和活动。
赵九霓认为,控制好手机使用时间很重要,现在有一些能锁屏的软件,可以在达到预设时间后自动锁屏,可以帮助自制力不强的人有效控制手机使用时间。
周葆华认为,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帮助人们持续不断地获取信息,连接世界,获得各种各样的机会;另一方面,它也占用了人们很多时间,造成心理焦虑。“我们不可能完全排斥它,重要的是能在连接与适度抽离之间把握好平衡,增强自主性,减少被操控的概率。”
受访者中,男性占40.1%,女性占59.9%。00后占20.2%,90后占41.6%,80后占30.0%,70后占6.3%,60后占1.7%。
危害有哪些?
“低头族”越来越常见,戒掉刷手机的习惯似乎变得很难。除了缓解焦虑以外,有网友总结原因: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太紧张想放松一下,或者仅仅只是因为无聊,随时随地刷手机。
一个问题由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是否算是“手机依赖”?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治医师金金分析,依赖是一种成瘾行为,严格来说,成瘾行为的界定需要符合诊断学标准:渴求、生理和心理依赖、量和时长超量、戒断症状。
但目前人们常说的“手机依赖”,一般是焦虑、无聊等情绪之下而出现的逃避行为,也是一种“信息成瘾”,手机可以迅速提供人们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人类追求即刻满足也是一种本能。
“包括手机在内的社交媒体依赖,确实对我们的生活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得分清‘度’:如果不严重,它可能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解释。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有专家认为,包括手机、人工智能在内,过度使用现代电子科技开始对人的正常生活工作产生一些伤害,比如影响睡眠、人际关系等等。
“例如,若长时间困在信息茧房中,同时与现实世界的接触减少,玩手机过多的人,认知能力容易下降。”他说,一些年轻人存在“信息错失焦虑”,也会不断同过手机搜寻最新信息,然而,过度的信息,却容易造成信息负荷超载,得不偿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编辑整理发布,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