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多地网友晒出阳性抗原称“二阳”了,二次阳性的症状和传染力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下面大家就和腾阅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多地网友晒出阳性抗原称“二阳”了,二阳有哪些症状,二阳会传染吗。
多地网友晒出阳性抗原称“二阳”了
近日,不少人在网上晒出阳性的抗原,声称“二阳”了。
距离去年年底的疫情高峰马上5个月了,很多人担心的下一波疫情高峰是否已在路上?感染过了,如今还需要疫苗接种吗?
中疾控:新发现275例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
其中“大角星”报告42例
4月22日,中国疾控中心公布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最新情况。对比4月15日中疾控公布数据,4月14日至4月20日,新发现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275例,新监测到12种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
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4月20日,全国共报送32993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涵盖117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及其亚分支(构成比64.3%)和BF.7及其亚分支(构成比33.0%)等。
其中,BA.5.2及其亚分支包括DY.2(19.2%)、DY.4(11.6%)、BA.5.2.48(11.3%)、DY.1(8.6%)、DY.3(5.6%)和BA.5.2.49(3.5%)等;
BF.7及其亚分支包括BF.7.14(22.4%)、BF.7.14.1(3.7%)、BF.7.14.5(3.0%)、BF.7.14.4(2.4%)、BF.7.14.3(0.4%)和BF.7.14.2(0.3%)等。
共监测到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603例,其中12个分支(注:下面框中标蓝)系首次监测到。
4例BQ.1、4例BQ.1.1、
19例BQ.1.1.13、1例BQ.1.1.17、
1例BQ.1.1.18、1例BQ.1.1.35、
1例BQ.1.1.38、1例BQ.1.1.46、
1例BQ.1.1.53、2例BQ.1.1.66、
1例BQ.1.1.69、8例BQ.1.2、
1例BQ.1.23、2例BQ.1.8、
2例CH.1.1、3例CH.1.1.1、
1例CH.1.1.11、1例DT.2、
1例EA.1、2例EG.1、
3例EL.1、7例EM.1、
1例EU.1.1、2例FB.1、
3例FE.1、1例XBB、
4例XBB.1、2例XBB.1.11.1、
1例XBB.1.12、4例XBB.1.15、
42例XBB.1.16、5例XBB.1.16.1、
16例XBB.1.17.1、37例XBB.1.19.1、
2例XBB.1.22、22例XBB.1.22.1、
1例XBB.1.23、5例XBB.1.24、
1例XBB.1.4、109例XBB.1.5、
2例XBB.1.5.11、9例XBB.1.5.12、
2例XBB.1.5.15、7例XBB.1.5.23、
35例XBB.1.5.24、1例XBB.1.5.28、
1例XBB.1.5.32、1例XBB.1.5.36、
1例XBB.1.5.5、2例XBB.1.5.7、
2例XBB.1.9、163例XBB.1.9.1、
35例XBB.1.9.2、1例XBB.1.9.3、
1例XBB.1.9.5、11例XBB.2.3、
1例XBB.2.3.2、1例XBB.2.4和2例XBB.3。
值得关注的是,其中监测到42例XBB.1.16。此前,上周(4月15日)中国疾控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共监测到15例XBB.1.16(系我国首次监测到),本周已增加到42例。
此前,4月1日,钟南山院士在2023年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呼吸病学专委会学术年会上,强调了预防新冠再感染疫苗是关键,面对可能到来的第二波新冠感染高峰,疫苗接种是“保持人群对新冠感染的高免疫性”。
4月13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2023新京智库春季峰会上演讲时表示,疫情规模对于死亡的数量和对判断疫情是否严重起着决定性作用。从世界卫生组织网站公布的全球疫情数据来看,新冠全球大流行已经趋于结束,“新冠的发病和死亡对人类的威胁已经不再那么严重”,吴尊友说。
中疾控:我国7天增加27例XBB.1.16新冠变异株
4月22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最新的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监测结果显示,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4月20日,我国共监测到42例XBB.1.16变异株。记者统计发现,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4月13日,我国共监测到XBB.1.16变异株15例,这意味着,4月13日-20日7天,我国新增了27例XBB.1.16变异株。
根据国家疾控局4月21日发布的消息,XBB.1.16变异株于2023年1月在世界范围内首次被发现,随后在印度、美国、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或地区流行,2023年3月5日被正式命名。XBB.1.16的S蛋白上的新增突变位点,使其比父代XBB.1更容易传播,且免疫逃逸能力与XBB.1.5相当。
国家疾控局通报,由于亚洲部分国家流行XBB.1.16,我国近期输入病例中XBB.1.16的占比增加。我国本土病例中XBB.1.16仍维持极低水平,未形成传播优势。目前,暂无感染XBB.1.16而导致重症入院或死亡增多的报道,也未见与其他奥密克戎亚分支相比疾病严重程度更高的报告,但在儿童、老年人和有基础性疾病等脆弱人群中,不排除因个体差异引起较重的临床表现。
日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毒控制首席专家孙承业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新冠疫情现在没有消失,在全世界的不同地区还在不同程度流行着,未来疫情的变化走向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4月1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公众佩戴口罩指引(2023年4月版)》明确了应该戴口罩的场景:
一、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或核酸检测阳性期间。
二、出现发热、咽痛、咳嗽、流涕、肌肉酸痛、乏力等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期间。
三、生活、工作或学习的社区、学校发生聚集性疫情时。
四、前往医疗机构就诊、陪诊、陪护、探视时。
五、外来人员进入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脆弱人群集中场所时。
六、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及托幼机构、学校、校外培训机构等重点机构医护、餐饮、保洁、保安等公共服务人员工作期间。
“五一”假期出现
新冠感染高峰的风险较低
作为春节以来第一个小长假,“五一”假期人们出行出游需求大增。与此同时,中国疾控中心公布的各省份报告数据显示,最近两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分别升高至1.4%与1.3%。此前三月,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一直维持在1%以下。
中国疾控中心还介绍,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阳性率自12月25日前后达到高峰后持续下降,2023年第7周(2月13日-19日)新冠病毒阳性率下降至3.4%后小幅反弹(第8周新冠病毒阳性率为5.1%);
第9-11周新冠病毒阳性率持续下降(阳性率分别为3.8%、2.7%、1.9%),第12-13周(阳性率分别为2.3%、2.6%)略有反弹,第14周(4月3日-9日)新冠病毒阳性率与前一周持平(2.6%)。
对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向界面新闻介绍,考虑到“五一”假期人群流动、聚集情况,新冠感染的风险会高一些,尤其是对于此前并未感染过新冠的人群。然而对于已经“阳”过的人群来说,中和抗体仍然还具有保护作用,二次感染的可能性并不大。
病毒学家常荣山告诉界面新闻,“五一”假期的人群流动虽然会增加新冠感染风险,但不会造成感染率显著上升,假期出现新冠感染高峰的风险较低,公众做好个人防护可以放心出行旅游。
第一波疫情
产生的抗体还能保护多久?
李侗曾表示,抗体的保护时间因人而异,也取决于病毒变异情况,目前并不能下定论。但是近期病毒并没有发生太明显的变异,所以在第一波高峰过去4个月的情况下,中和抗体仍然具有足够的保护作用,短期内不会产生第二波感染高峰。
常荣山介绍,从国内情况看,至少70%的人群已经感染过新冠病毒,据国外回溯研究,自然感染形成的中和抗体保护时间在6个月左右,所以在今年10月份以前,应该不会出现所谓的第二波感染高峰。但新冠病毒仍然没有消失,对于剩下的30%未感染新冠人群来说,可能会在病毒不断传播过程中陆陆续续被感染。
常荣山表示,未来出现全国范围感染高峰的可能性小,疫情可能在局部地区、部分人群中出现,走势会类似于流感,但是新冠爆发并没有季节性规律。如果出现第二波高峰,那么“首当其冲”就是此前从未被感染的人群,此外,免疫水平低下的人群也更易被二次感染。他表示,二次感染的症状不一定会加强,但对于有严重基础疾病的人群,再次感染的症状则有可能比第一次加重。
新冠病毒是否会流感化?
4月20日下午,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一个公开论坛上表示,如果不发生特殊情况,新冠病毒会越来越像已有的冠状病毒,一直会存在下去,但存在感没那么强,“它最终是否会流感化,还取决于它后期变异的特征。”
张文宏指出,数据显示,如果新冠病毒发生变异,6个月后会慢慢出现二次感染,一般规模不大,但如果下一波病毒的变异有效突破了人体为对抗前一波病毒而形成的免疫屏障,第二波就会形成感染高峰。
为应对新冠二次感染,需关注脆弱人群,不断地监测、预警,做好药物储备,对任何变异株的到来做出快速反应。
为了补齐免疫水平差距,4月1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应对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疫苗接种工作方案》(简称《方案》),要求未感染的目标人群按照既定免疫程序及其时间间隔要求完成后续剂次疫苗接种。
李侗曾介绍,《方案》目标人群包括未感染且未完成基础免疫和加强针的人群,以及已感染且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这是考虑到仅仅是基础免疫或者自然感染,中和抗体的保护水平都是不够的,将时间间隔缩短至3个月,也是基于提高抗体水平的目的。
常荣山介绍,自然感染产生的中和抗体一般可以保护3-6个月,在3个月内保护效果是比较好的,3个月后开始下降。我国第一波感染高峰后,抗体阳性率很高,形成了较高的免疫屏障,对于已经被感染过的人有很好地保护作用,短期内不会出现二次感染。但对于有免疫缺陷的人群,可以考虑将加强针之间的时间间隔缩短至3个月,身体健康人群则无缩短的必要。
在常荣山看来,随着人们生活恢复常态化、对新冠病毒逐渐习惯,接种疫苗的意愿会逐渐降低,这是一个必然趋势。
“现在只有黏膜免疫疫苗能够通过在鼻腔、口腔、眼睛黏膜产生免疫,阻挡被感染,其他疫苗都做不到防止感染,但目前还并没有成熟的黏膜免疫疫苗。只有开发出有效的、广谱的、长效的鼻腔疫苗、鼻喷疫苗,取代体液免疫的肌肉注射的疫苗,疫苗接种意愿才有可能上升。”常荣山说。
但他也表示,尽管疫苗接种意愿下降,对未来疫情防控的影响也十分有限。新冠病毒变异株的致病力已经大幅下降,即使发生疫情,住院率和死亡率都有所降低。对于大多数无基础疾病的人群来说,自然感染形成的中和抗体,保护效力和接种疫苗的差别并不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编辑整理发布,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