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邓宇
经济史的研究是一门常学常新的学科领域,因经济实践活动和新的经济生产方式层出不穷,经济理论范式大量涌现;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研究领域,因经济史的研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尽管如此,作为社会研究、经济研究以及制度研究的重要理论源泉,经济史的研究却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更加突出的作用,重新审视经济史的意义,特别是回溯前资本主义到资本主义时期的历史演进的关键要素,例如财产制度、工业经济组织、货币、城市、市民以及官僚制度、政党等,更能探索出区别于纯粹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范式。
作为近现代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将经济史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特别是《经济与历史 支配的类型》一书,开辟了经济史研究的全新范式,充分融合其过往政治、社会、宗教、历史、文化等重要领域的研究,赋予了经济史更高的地位;同时拓展了经济史研究的概念、内涵和意义,为后发国家特别是东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镜鉴。
研究经济史和研究经济理论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目标任务和学术定位。经济史研究主要存在两套方法论体系:一是通过历史资料、数据的时间序列,研究探讨经济生产方式的运动过程,从而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经济理论、经济实践的经验教训,而非先入为主地进行批判研究;二是通过不同文明和地区的经济社会生产活动的案例研究,把握经济社会演进的差异性、多样性,避免过于简单的“二分法”,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性、逻辑性和合理性,即韦伯所主张的“价值中立”。因此,本书以及韦伯的其他著述几乎都以“理性”和“理性化”作为研究的前提,超出了一般的意识形态或价值观的范畴,这也是韦伯的学术研究之所以被不同文明、不同制度的国家和地区所接纳的一个重要原因。
韦伯擅长从整体性来思考历史。经济史的研究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演进,其间贯穿了从封建领主、庄园经济到手工业、工业,这一比较完整的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经济与社会的运动构成了既是互动又充满矛盾的结构,各种因素的矛盾最终衍生出了新的经济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和劳动关系。例如,韦伯考察了庄园制度、手工业、工业和矿业等不同阶段的经济生产活动、劳动关系的特征,以经济史的脉络展现社会发展图景。他偏好用理性解释分析社会运动的因果关系。无论是在研究不同宗教文明的社会学还是研究社会学的支配类型时,韦伯均提出了现象和问题的因果关系,通过严格的概念、范畴和特征的界定加以区分。例如本书对城市概念与类型的研究,韦伯提出根据市场、经济要素、经济政策的经济概念,来定义城市类型,同时也提出以政治管理、历史军事等概念解释城市的缘起、类型和特征,城市的内涵因此更加丰富。
从现代经济来看,城市和经济的关系日益紧密,城市的人口规模、劳动力、人力资本以及由此产生的消费需求构成了经济运行的主体,经济发展的意义从根本上说,在于为城市的人们提供消费产品和服务。韦伯认为,从纯粹经济角度定义,城市是一个其居民主要依赖商业及手工业(而非农业)为生的聚落,同时经营的行业必须有某种程度的多样性,并伴随有常规性的交易货物的存在,即市场。韦伯对城市的定义主要从人的角度出发,体现了经济史的社会价值。同时,他将城市类型划分为消费者城市、生产者城市和商人城市,定义了城市中不同群体的经济角色和经济功能。韦伯认为城市经济政策、政治管理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自治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催生了大量市民阶层,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因此,其城市与城市经济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的缘起和发展。
此外,韦伯独辟蹊径,从支配类型的视角着重探讨了城市变迁。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经济与城市管理几乎同步产生,如何进行城市管理就衍生出了关于支配问题的讨论。韦伯认为,传统型支配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为长老制及纯粹家长制,即身份制权力,但用其规范新经济行为会带来财政专断,限制理性经济行为的发展。而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城市管理制度、城市经济生产方式和城市劳动关系的重要转变,这一因素或许可以解释东西方在工业和现代化进程上的“大分流”现象。就此而言,韦伯的经济史研究不仅拓展了传统经济史研究的空间,而且为现代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周期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